三大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路基沉陷、桥头跳车、沥青路面早期破损是公路工程中比较常见的三大质量通病。它们的成因比较复杂,一旦出现,就会日趋严重,整条公路的营运能力和使用年限将会大大降低。但是,它们也是可以预防和克服的。只要我们认识其成因及发展,从根本抓起,就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其发生,把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一、路基沉陷
成因:
1、原地表(地基)处理不好。有软弱层,空穴成腐植物,使填筑路基没有坚实的基底,遇水或荷载后造成路基沉陷;
2、填方路基在原坡形地基结合处没有挖好台阶,致使其在遇水或自重作用下发生滑移,形成沉陷、开裂;
3、水的侵害。水是路基最大的危害。在施工中或后没有及时做好排水、防水工程,导致路基浸泡,路基土结构变化,强度降低,导致沉陷;
4、压实过程中压实功不够,导致其密实度不够,在长期及反复荷载作用下,土体发生破坏或趋于密实而产生的沉陷(由填料分层过厚,填料中超粒径现象严重,未在最佳含水量时碾压及碾压遍数不够等造成);
5、填料中粗细骨料不均匀,特别是粗骨料少,未形成骨架密实结构,整体强度差。在荷载作用下产生松散,推移、坑槽;
6、填料中有害成份超标(或挖方段土质内有害成份超标),填料不合格或挖方段未换填、隔断,致使发生盐胀开裂及沉陷;
7、由于设计或施工造成人为排水不良而导致路基沉陷;
防治措施:
1)从设计和施工都要认真考虑路基排水的问题,特别是在施工中,要对设计提出优化,如边沟、涵洞的位置、大小、长度等,使其排水顺畅,并远离路基。
2)从源头抓起,对于路基有害的淤泥、泥炭、软弱千枚岩等一定要清除干净,换填合格填料。
3)对路基填料,一定要严格控制,认真做好标准击实及易溶盐试验,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用。
4)在填筑路基前,一定要对较陡的地形开挖台阶,台阶不能过窄,且必须碾压密实,防止填方路基滑移开裂。
5)施工中一定要规范施工。严格控制层厚不超过30cm,认真清除超粒径石头,使填料在最佳含水量状态下碾压。采用大吨位振动压路机保证压实功率,达到规定的压实度。
6)选择填料、使其粗骨料含量在50-70%之间,以求形成最佳层体结构。
(一)路基填土料场不清表问题
严格要求施工单位对取土场加强管理,取土场必须清表彻底,用料前经监理人员检查后方可开始取料,监理人员要经常性的对取土场进行检查。
(二)路基不均匀沉降
防治措施: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1)路基基底应按规范和设计文件进行处理,防止因基底处理不当而引起路基体失稳。
2)路基填筑施工时,严格控制填料的合格性,按分层厚度和碾压遍数作业,防止因超填、倾填而导致路基下沉。
3)施工中重视纵向填挖交界处的路基填筑,避免因填筑不当引起路基的不均匀沉降而导致路基横向裂缝,注重清理填挖交界处填方路段的原地面,清理长度应大于50米,并要有规则的挖出纵向填挖交界面,交界面尽可能与路基中心线垂直,以确保良好的拼接。
4)原地面纵坡陡于1:5时,应将原地面开挖成不小于2m宽的台阶,台阶顶面挖成2~4%的内倾斜坡,再进行分层填筑。填筑过程中,必须从低向高处分层摊铺碾压,特别要注意填挖交界处的拼接。
5)路基填料的含盐量不得超出规定允许值,对填料的含盐量及其均匀性应加强施工控制检测,严格控制每层填料的松铺厚度,碾压时应控制好填料的含水量,不应大于最佳含水量1个百分点。
6)适当提高压实度标准。一个分项工程自清表开始,连续施工,直到路基封顶。
二、桥涵工程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一)桥头跳车
成因:桥头跳车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桥头处后期填土发生沉陷而产生。
防治措施:
1)防治路基沉陷的所有应注意事项均应注意;
2)填料必须选用质地坚硬,透水性好的材料;
3)更加严格控制层厚度在15cm以内,要保证其压实度达到97%以上,特别是边、角处;
4)注意其过渡段(水稳或砼搭板)的强度及养生,并注意控制其高程及其与台背的衔接;
5)认真清理与成型路基的接头(包括挖台阶、清除浮土、连接处的压实等),杜绝出现软弱夹层与缝隙;
6)如高填方段,还应搞好沉降观测,使其沉降稳定后再进行路面结构层的摊铺。
(二)桥涵结构物的外观质量差
防治措施:桥涵结构物的外观质量差,主要表现在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水泡气孔多、颜色不一致、线条不顺直等,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较多,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1)选择同一产地、同一品牌、同一颜色的水泥原材料,同一单位工程采用同一批原材料。这样可有效的避免因所用的原材料不同造成混凝土外观颜色不一致。
2)控制好砂石的级配,不能都用规定级配的最大极限百分比砂料,选用大致均匀的中砂,这样有利于混凝土表面密实光洁。
3)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及拌和时间,根据砂、石含水量及时调整用水量,以保持混凝土良好的和易性,减少水泡气孔的形成。
4)严格控制模板质量,配模图须经监理人员认可后方可进行模板的拼装。
5)严格按照配模图进行模板拼装,拼装时确保模板表面清洁、脱模剂涂刷均匀,重点把关模板接缝拼装严密。
6)模板拼装完成后,严格按照图纸、规范进行检查,确保模板的平整度、拼缝尺寸符合规范要求,注意预埋(留)件位置的合理性,支撑加固的强度等,不合格不能进行浇筑。
7)浇筑砼时,严格按规范进行施工,重点控制砼的水灰比、坍落度、砼浇筑的连续性、振捣时间、砼料的下落高度、保护层的厚度等。
8)严格控制桥涵工程基础、墙身沉降缝的竖直度。
9)控制好混凝土工程的拆模时间,加强混凝土工程的后期养护。
(三) 夏季混凝土施工及养生质量
防治措施:夏季的混凝土工程容易产生早期破损、干缩裂缝等现象,这就要求我们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的施工及养生质量,在高温区混凝土施工中应采取如下措施:
1)选择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降低水灰比,选用一些高新科技产品,如缓凝剂、减水剂等。
2)采用遮阳凉蓬降温措施,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推迟水化热峰值出现。
3)控制温差,严禁在白天高温下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温度不应超过32°C,同时与混凝土接触的钢模板、钢筋等表面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冷却至32°C以下。对砂、石等原材料要避免日光暴晒,必要时进行浇水冷却后再进行拌和,降低砼的入模温度。
4)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支架、模板、钢筋预埋件进行检查,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后方可浇筑。模板内的杂物、积水和钢筋上的污垢应清理干净。模板内侧应均匀的涂刷脱模剂。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坍落度。
5)在砼浇筑过程中,对浇筑物周边的模板进行洒水冷却,以降低模板及砼温度。
6)合理的安排施工程序,缩短混凝土基础与墩、台身浇筑的间隔时间。
7)混凝土的养生,采用覆盖滴灌养生,保证混凝土表面处
于潮湿状态,建议采用高分子复合养生膜进行覆盖养生,可加强养生效果,同时也可减少高温地区的用水量。
(四)防护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1、挂网锚喷混凝土防护
1)材料规格、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混凝土及砂浆必须符合规范要求,按规定的配合比施工;
3) 锚杆与铁丝网连接牢固,铁丝网中心距岩面为不超过5cm;
4)岩面应无风化、无浮石,喷射前应用水冲洗干净;
5)锚杆插入锚孔后压注水泥砂浆,且应做到孔口溢浆;
6)锚杆插入深度不小于设计长度的95%,孔内砂浆应密实饱满;
7)锚杆上下排交错位置,锚杆与岩面成90°方向打入岩体;
8)喷射混凝土封面伸缩缝间距10cm;
9)喷射混凝土应分段自下而上进行,分两次喷射,每次5cm厚,喷射厚度均匀,不得开裂脱落;
10)加强养护。
2、格网坡面防护
1)材料的规格、尺寸和技术要求应符合设计要求。
2)对山体表面松动石块进行清理。
3)在山体顶部固定岩石上打孔,锚杆插入孔中,压注水泥砂浆,待终凝后,实施挂网。
4)由上至下,先中间后两端,在山体挂网区顶部用钢绳横向与锚杆牵拉后,将网片横向边沿网孔穿在顶部锚杆上依次排开,临时固定后将网卷展开,顶部边沿上面用φ16钢丝绳沿锚固点缠绕拉紧,两端固定,用扎线将网片和钢丝绳捆扎固定,锚杆外露部分作防锈处理。
5)将网片纵向连接部分互压10cm,间隔1米左右用φ20锚杆和φ14钢丝绳固定,方法和顶部相同,每张网片中间若干点用φ16顶端带钩锚杆根据坡面情况选择固定岩石打孔锚固。
6)将网片压低紧贴坡面,然后用φ14钢丝绳经过锚杆固定加固,再用扎线将绳与网捆扎,结头拧紧,使网与绳连为一体,以达到防护目的。
7)挂网时,一些凸起或凹进较多区域应局部修坡。
8)底部锚固间距1米左右,用顶端带丝和压垫片的锚杆固定,上压钢丝绳与网片捆扎,紧贴山体,防止网内落石滚出。
9)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并采取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以免发生事故。
3、护面墙
1)金属网材料及石料规格和技术要求指标必须达到设计要求。
2)施工时应清理坡面,对残留的杂物进行清理整平,低凹处用填料密实,对高处坡面体石块、根系物进行修整,挂线施工。
3)周边连接捆扎;缠绕连接,达到牢固,使整个护面墙体线条流畅,石料外观平整。
4)浆砌时,砂浆拌制应严格控制水灰比、配合比,做到随拌随用。
5)砌筑质量要求应符合设计规定。
(五)下挡墙质量控制措施
1、材料要求
1)石料应符合强度要求,石质应均匀,不易风化,无裂缝。
2)石料的抗冻性指标符合要求。
3)片石厚度应不小于15cm,卵形和薄片石不得采用,做面的片石应选择表面平整的,尺寸较大的片石,并应修整。
4)砂的含泥量不大于3%,砂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5mm。
5)砂浆必须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其稠度以标准圆锥体沉入度表示,用于石砌体时宜为30-50mm。
6)砂浆配置应采用质量比,砂浆应随拌随用,保持适宜的稠度,一般宜在3h内使用完毕。在运输中发生离析的砂浆,砌筑时应重新拌合,已凝结的砂浆,不得使用。
7)严格按施工配合比进行拌制。
2、砌筑要求
1)挡墙基础埋深必须达到3.5m,若个别路段标高不能满足此埋置深度,则必须经监理确认后进行调整。挖基时遇到基岩应去掉表面风化层,将基础直接嵌入基岩内50cm。
2)砌筑前必须搭起钢管架子,内外都要有钢管,双面必须挂线施工,侧墙也必须挂线施工,以使其线型顺直整齐。
3)挡土墙每隔10m设一道沉降缝,缝宽2cm,用苯板填塞,深度与墙体相同。沉降缝施工时,一侧墙必须挂线施工,一侧留一斜岔口,待砌到一定高度后(1-2m)时,一侧墙应用砂浆找平,放好板子,再将另一斜岔口砌好,以保证沉降缝上下贯通,沉降缝两侧用皮带缝勾缝。
4)砌筑时片石之间竖缝必须错开。
5)墙面侧墙身面之间应选用较规则转角石。
6)各工作层之间要有互相交错的石块,墙面石摆放应丁顺排列。
7)墙面石必须修整为较规则的长方体,以保证砌缝宽度,砌缝宽度一般不应大于40mm。
8)挡土墙每2m设置一排泄水孔,间距为2m,泄水孔上下排开设置。挡墙泄水孔施工时,要用木板钉成15*20cm的盒子,四周用砂浆填平。
9)浆砌锥坡、护坡必须在坡面基面夯实,整平后,方可开始铺砌。
10)片石护坡的外露面和坡顶,应选用较大、较平整的石块,并加以修整。
3、勾缝与养护
1)勾缝强度不应低于M10,严重冲刷部位宜采用高标号砂浆进行勾缝。
2)石砌体勾缝应嵌入砌缝内20mm深,缝槽深度不足时,应凿够深度后再勾缝。
3)浆砌砌体应在砂浆初凝后,洒水覆盖养生7-14d,养护期间,应避免碰撞,振动或承重。
4)背墙必须用砂浆抹平。
4、墙背回填
1)墙后填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宜采用透水性材料,不能用含有泥草、腐殖物或冻土的土。浆砌圬工强度达到70%以上时,方可分层填筑夯实。
2)墙背回填应严格控制分层厚度和密实度,压实度要符合施工技术规范要求。
5、质量标准
片石基础允许偏差
轴线偏位:25mm
平面尺寸:±50 mm
顶面高程:±30 mm
基底高程:土质±50 mm;石质+50 mm、-200 mm
片石挡土墙允许偏差
平面位置:50mm
顶面高程:±20 mm
竖直度或坡度:0.5%H
断面尺寸:不小于设计值
底面高程:±50 mm
表面平整度:30mm
三、沥青路面早期破损
成因:
1、“路面的破坏在于基层的不稳定”,首先是基层的损坏,包括:
a、基层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本身的开裂、松散等强度损失;
b、基层中有害物质(如易溶盐)所引起的胀、陷破坏;
c、路面局部裂纹或边沟水的浸入基层,引起基层湿陷、翻浆等破坏;
d、半刚性基层由于板体拉应力而产生的裂缝,引起路面面层的反射裂缝破坏。
2、路面面层材料本身的问题,所引起路面面层早期破坏(如沥青的针入度、延度、软化点及含蜡量超标等,骨料的酸碱性不符合要求,而使附着性降低等)。
3、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拌和的问题(如矿料级配、马歇尔稳定性、密度、空隙率、车辙试验不佳,油石比过大等);
4、在混合料拌合运输,摊铺碾压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好。或过高造成沥青老化,或过低碾压不密实,空隙率大而导致渗水、松散;
5、由于施工工艺不良而造成接头处衔接不好,边角碾压不好,厚度不均,造成裂缝、啃边,或搭接未注意错缝等,给水的进入提供机会;
6、基层处理不干净,透层油洒布情况差,而造成推移、夹层等及基层表面平整度差,甚至高程不准,造成面层薄厚不均,薄处早先破损;
防治措施:
1)从原材料抓起,按规范严格检测原材料各项指标,防止不合格材料进场。
2)抓好试验段铺筑工作,要目的明确,认真研究,并进行客观准确的总结。
3)摊铺前认真检查、整修基层、复测高程(保证面层厚度),必须保证基层的强度、适宜的刚度和稳定性。通过试验确定适宜的透层油品种和数量,洒布前要认真清除浮沙,洒布后要做好保护;如遇基层裂缝,应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后方可摊铺面层。
4)认真做好混合料配合比的设计和验证,并根据试验段施工具体情况进行及时调整,认真做好各项技术质量指标的检测,使之尽可能趋于合理、适宜。
5)全过程严密控制拌合站,加强对混合料的检测,把好拌合、运输、摊铺、碾压温度关、加强现场管理,保证施工质量。
6)配备足够、配套、性能良好的施工机械,并备有备用,保证正常连续摊铺,严格按试验段确定的各项参数实施。加强现场随时检测,特别是注意接头及边角的处理,保证面层的密实性、厚度、平整度和抗压强度;
7)摊铺过程中注意初压、复压和终压三个阶段的压实机械选用及工作方式。其中复压尤为重要,宜用20T以上的大吨位胶轮压路机为好。
8)摊铺前后,应及时刷坡,清理路基两侧废土,疏通边沟。在洪水期还应适当增加土坝等,防止水害。如:沥青混凝土面层:
1)材料质量检查;材料质量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保证,必须对材料来源、材料质量、数量、供应计划、材料场堆放及储存条件等进行严格的控制。
2)设备检查;机械设备是保证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另一个保证措施。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施工机械和设备杜绝采用。
3)在施工过程中应对施工质量进行自检,施工中加强材料的抽样试验,其内容应符合规范的要求。
4)薄沥青面层的平整度取决于基层的平整度,基层的不平整都将反映到面层上,因此,保证基层的平整度是保证面层平整度的先决条件,工地上所谓“土基不平,基层找补,基层不平,面层找补”的思想与做法是错误的,实践证明是有害的。
5)面层与基层的良好结合,对于面层的使用质量十分重要,它可以减小面层底面拉应力和拉应变,避免沥青面层发生滑动、推移等破坏。为此,基层表面应稳定且具有一定的粗糙度,表面结构均匀,无松散颗粒。铺筑沥青面层前,表面应干燥无尘。粒料基层表面不能有薄层砂石,稳定土类基层表面不应用薄层找补。
6)摊铺沥青前,必须对基层的施工质量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基层若有不平、松散凹坑和软弱之处,应在摊铺沥青前整修完毕,并达到规范要求。
7)沥青路面施工前对各种施工机具应做全面检查,并应符合摊铺、碾压的质量要求。
8)根据沥青路面各种施工机械相匹配的原则,确定合理的施工机械、机械数量及组合方式。
9)沥青加热温度和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是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的重要参数。沥青混合料出厂正常温度为140~165℃,运输到现场温度不低于120~150℃,摊铺温度不低于110~130℃,碾压温度不低于110~140℃,碾压终了温度不低于70℃。
10)加强沥青混合料的取样和测试工作,做好检测记录,雨季施工时,应注意气象预报,加强工地现场与拌和厂联系,对未经压实即遭雨淋的混合料,要全部清除,更换新料。
11)接缝压实的程序是先压横向接缝后压纵向接缝。接缝处必须仔细操作,保证紧密、平顺。
12)碾压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质量,混合料温度较高时,用较少的碾压遍数,可获得较高的密度和较好的压实效果,因此,在实际施工中,要求在摊铺完毕后及时进行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