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钢模的术语、代号、产品分类、
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GB11836所规定的以离心和悬辊工艺成型的混凝土和钢筋混
凝土排水管的钢模(以下简称管模)。
2引用标准
GB 700碳素结构钢
GB 1184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的规定
GB/T1804一般公差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GB 11836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GB/T13306标牌
JC 401.2建材机械用碳钢和低合金钢铸件技术条件
JC 401.3建材机械用铸钢件缺陷处理规定
JC/T402水泥机械涂漆防锈技术条件
JC/T406水泥机械包装技术条件
JC/532建材机械钢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
3术语、代号
3.1管模公称直径D0:指用管模成型的管子的公称内径。
3.2管模公称长度L0:指用管模成型的管子的公称有效长度。
3.3管模内径D0:指管模筒体内表面的公称直径。
3.4管模涉及有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及其要素的术语按GB11836规定。
4产品分类
4.1型式
4.1.1管模按管子成型工艺分为两种型式:离心式(代号为L)和悬辊式(代
号为G)。其结构示意如图1。
4.1.2管模按所成型的管子接口形状分为3种型式:平口式(代号为P,又称套
环式),其端模形状见图2中a;企口式(代号为Q),其承口、插口端模形状示
意如图2中b、c;承插式(代号为c),其承口、插口端模形状示意如图2中d、e。
4.2型号
型号表示方法规定如下:
□ □ □ × □
│ │ │ │
│ │ │ └──── 管模公称长度L0,mm
│ │ │
│ │ └─────────管模公称直径D0,mm
│ │
│ └────────────管子接口型式代号
│
└───────────────管子成型工艺代号
标记示例:
公称直径为150cm,公称长度2m的离心、平口式管模:
排水管钢模LP150×2 JC/T613
4.3规格系列
4.3.1 混凝土管钢模均为平口式,其规格系列见表1。
表1mm
管模公称直径 管模公称长度 管模内径D1最小值
Ⅰ级管 Ⅱ级管
100 138 150
150 188 200
200 244 254
250 ≥1000 300 316
300 360 380
350 420 440
400 480 494
450 540 550
500 600 610
600 720 730
注:“Ⅰ级管”和“Ⅱ级管”是关于所成型管子的承受外压荷载等级的术语。其含义
按GB11836的规定。
4.3.2 钢筋混凝土管钢模规格系列见表2。
表2mm
管模公称 管模公称长度L0 管模内径D1最小值
直径D0 平口式 企口式 承插式 Ⅰ级管 Ⅱ级管
300 360 360
400 470 480
500 584 600
600 700 720
700 810 840
800 ≥2000 930 960
900 1040 1080
1000 ≥2000 1150 1200
1100 1270 1320
1200 1380 1440
1350 1560 1620
1500 ≥2000 1730 1800
1650 1900 1980
1800 2080 2160
2000 2310 2400
2200 2550 2640
2400 2770 2880
注:经供需双方协商可生产D0、L0为其他尺寸的管模,D1的数值应按照排水管结构
设计的合理壁厚确定。
5 技术要求
5.1 基本技术要求
5.1.1 管模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按规定程序批准的衅样及技术文件制造。
5.1.2 钢焊接件焊接应符合JC532的规定,其中焊接接头表面质量应不低于Ⅲ级。
5.1.3碳钢铸件应符合JC40l.2的规定。
5.1.4铸钢件缺陷处理应符合JC40l.3的规定。
5.1.5图样上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机械加工部位按GB/Tl804中的m级;
焊接非机械加工部位按GB/T1804中的C级。
5.2主要零部件技术要求
5.2.1筒体
5.2.1.1材料应不低于GB700中有关Q235中A的规定。
5.2.1.2离心式管模支承法兰外径尺寸公差等级为IT9,配合面的表面粗
糙度Ra的最大允许值为12.5μm。
5.2.1.3筒体内壁素线直线度公差为简体全长的1/1000,但不得大于3mm。
5.2.2跑轮
5.2.2.1材料应不低于JC40l.2中有关ZG270中500的规定。
5.2.2.2跑轮内缘配合面尺寸公差等级为IT9,外圆踏面尺寸公差等级为IT10。
相应面表面粗糙度Ra的最大允许值均为12.5μm。
5.2.3平口式端模、企口式承口端模、企口式插口端模、承插式承口端摸和承
插式插口端模。
5.2.3.1材料应不低于JC40l.2中有关ZG270中500的规定。
5.2.3.2尺寸极限偏差见表3和表4。相应面的表面粗糙度Ra的最大允许值为12.5μm。
表3 mm
平口式端模 企口式承口端模 企口式插口端模
管模公称直径D0 D0 D1 D0 D1 D2 L1 D0 D1 D2 L1
极限偏差值
100 ̄900 —
1000 ̄1500 ±1 ±0.5 ±1.5 ±1 ±0.5 ±1
1650 ̄1800 ±1 ±0.5 ±0.5 ±1.5 ±1 ±0.5 -1 ±1.5
2000 ̄2400 ±2 ±2
注:表中符号见图2。
表4 mm
承插式承口端模 承插口插口端模
管模公称直径 D0 D4 L3 D0 D5 D6 L4
D0 极限偏差值
300 ̄900 ±1 +1 +1.5 ±1 +0.5
-0.5 -1 -1 +0.5 ±1
1000 ̄1500 ±3 +1 +1.5 ±3 +0.5 -1
-1.5 -1 -1.5
注:表中符号见图2。
5.3装配技术要求
5.3.1管模组装后合口处沿径向的开口宽度应比筒体实际直径大2-4mm,并应
圆滑过渡。
+5
5.3.2管模公称长度L0的尺寸极限偏差均为 mm 。
-3
5.3.3筒体合缝间隙,离心式管模不大于0.5mm,悬辊式管模不大于1mm。
5.3.4端模与筒体配合间隙,离心式管模不大于0.5mm,悬辊式管模不大于2mm。
5.3.5管模组装后,筒体内壁合缝错位不大于lmm。
5.3.6离心式管模装配后两跑轮与筒体同轴度公差:直径不大于1000mm时为1mm;
大于1000mm时为2mm。两跑轮内缘面间距5的尺寸极限偏差为+5mm。
+2
5.3.7管模组装后进行试运转时应平稳、无异常响声。
5.4外观要求
5.4.1管模表面应无毛刺、锐边、锈蚀及碰伤。
5.4.2纵环向筋板配置平直。
5.4.3徐漆防锈应符合JC/T402规定。
6试验方法
6.1对5.2.1.3条的检验,在半模45°~135°之间取3处沿素线方向用弦线
拉紧,沿线测量间隙。
6.2对5.3.1条的检验,管模组装前,对筒体合口内缘按5.2.1.3条要求和
6.1条方法检验直线度,组装后,测量筒体两端合口方向开口尺寸及垂直方向的
内径。
6.3对5.3.3条和5.3.4条的检验,管模组装后测量筒体两端合缝间隙及端模
与筒体配合间隙。
6.4对5.3.5条的检验,管模组装后,测量筒体两端合缝错位。
6.5对5.3.6条中同轴度的检验,管模组装后,借助专用夹具,将其置于机床或
类似的旋转装置上测量。
6.6对5.3.7条的检验,管模组装后,置于制管机或类似的旋转装置上,加速至
使用转速的0.5倍,持续运转20min,观察运转情况。
7检验规则
7.1产品必须经制造厂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并签发合格证后方准出厂。
7.2出厂前应对5.1条-5.3.5条、5.4条、8.1条、8.2条进行逐项检验。
7.3对5.3.6条和5.3.7条进行抽检。
7.3.1按投料批量中同一规格产品的十分之一进行抽检,但不得少于1套。
7.3.2抽检的样品全部项目检验合格,判该批产品合格;如有一项不合格,则
随机加倍抽样检验,如合格,判该批产品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8标志、包装、适输、贮存
8.1在管模明显位置固定产品标牌,标牌应符合GB/T13306的规定,内容应包括:
a.制造厂名称;
b.产品名称、型号和标准号;
c.外形尺寸(直径×长度);
d.出厂编号;
e.出厂日期;
f.商标。
8.2包装及随机文件应符合JC/T406的规定。
8.3管模运输时应捆牢、楔紧、防止滚动。
8.4管模应堆放在于燥、平整、坚实的场地上,堆放层数不得超过表5的规定,每
层支撑部位之间用软木垫实,严禁半模堆放。
表5
管模公称内径D0
mm 100 ̄600 700 ̄1000 〉1000
层数 3 2 1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建材局建材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负责起草。参加起草的单位有:中国水泥制品
工业协会排水管专业委员会、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常州建材设备厂、
泰州建材机械厂、沧州市通用机械厂、常州市武进第二建材机械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广存、温颂申、丛者彬、匡红杰、施栋梁、张裕华、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