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混凝土强度的匀质性评定
混凝土强度的均匀性,通常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加以评定,主要评定参数有:
(一)强度平均值
混凝土强度平均值按下式计算:
(4-17)
式中,N为该批混凝土试件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总组数;为第i组试件的强度值。理论上,平均强度与该批混凝土的配制强度相等,它只反映该批混凝土强度的总平均值,而不能反映混凝土强度的波动情况。例如平均强度20MPa,可以由15 MPa、20 MPa、25MPa求得,也可以由18 MPa、20 MPa、22MPa求得,虽然平均值相等,但它们的均匀性显然后者优于前者。
(二)标准差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按下式计算:
(4-18)
由正态分布曲线可知,标准差在数值上等于拐点至对称轴的距离。其值越小,反映混凝土质量波动越小,均匀性越好。对平均强度相同的混凝土而言,标准差 能确切反映混凝土质量的均匀性,但当平均强度不等时,并不确切。例如平均强度分别为20MPa和50MPa的混凝土,当 均等于5MPa时,对前者来说波动已很大,而对后者来说波动并不算大。因此,对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单用标准差值尚难以评判其匀质性,宜采用变异系数加以评定。
(三)变异系数Cv
变异系数Cv根据下式计算:
(4-19)
变异系数亦即为标准差与平均强度的比值,实际上反映相对于平均强度而言的变异程度。其值越小,说明混凝土质量越均匀,波动越小。如上例中,前者的Cv=5/20=0.25;后者的Cv=5/50=0.1。显而易见,后者质量均匀性好,施工管理水平高。根据GBJ107—87中规定,混凝土的生产质量水平,可根据不同强度等级,在统计同期内混凝土强度的标准差和试件强度不低于设计等级的百分率来评定。并将混凝土生产单位质量管理水平划分为“优良”、“一般”及“差”三个等级。见表4-20。
(四)强度保证率(P%)
根据数理统计的概念,强度保证率指混凝土强度总体中大于设计强度等级的概率,亦即混凝土强度大于设计等级的组数占总组数的百分率。可根据正态分布的概率函数计算求得:
(4-20)
式中:
P——强度保证率;
t——概率度,或称为保证率系数,根据下式计算:
(4-21)
式中:
——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
根据t值,可计算强度保证率P。由于计算比较复杂,一般可根据表4-21直接查取P值。
(五)混凝土的配制强度
从上述分析可知,如果混凝土的平均强度与设计强度等级相等,强度保证率系数t=0,此时保证率为50%,亦即只有50%的混凝土强度大于等于设计强度等级,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必须适当提高混凝土的配制强度,以提高保证率。这里指的配制强度实际上等于混凝土的平均强度。根据我国JGJ55—2000的规定,混凝土强度保证率必须达到95%以上,此时对应的保证率系数t=1.645,由下式得:
(4-22)
式中:
——混凝土的配制强度(MPa);
——当生产单位或施工单位具有统计资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控制取值,但强度等级小于等于C25时,不应小于2.5MPa;当强度等级≥C30时,不应小于3.0 MPa;当无统计资料和经验时,可参考下表4-22取值。
四、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1.当混凝土的生产条件在较长时间内能保持一致,且同一品种混凝土的强度变异性能保持稳定时,应由连续的三组试件代表一个验收批,其强度应同时符合下列要求:
(4-23)
(4-24)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20时,尚应符合下式要求:
(4-25)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20时,尚应符合下式要求:
(4-26)
式中:
——同一验收批混凝土强度的平均值(N/mm2);
——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的标准值(N/mm2);
——验收批混凝土强度的标准差(N/mm2);
——同一验收批混凝土强度的最小值(N/mm2)。
验收批混凝土强度的标准差,应根据前一检验期内同一品种混凝土试件的强度数据,按下式确定:
(4-27)
式中:
——前一检验期内第i验收批混凝土试件中强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m——前一检验期内验收批总批数。
2.当混凝土的生产条件不能满足上述条件的规定时,或在前一检验期内的同一品种混凝土没有足够的强度数据用以确定验收批混凝土强度标准差时,应由不少于10组的试件代表一个验收批,其强度应同时符合下列要求:
(4-28)
(4-29)
式中:
——验收批混凝土强度的标准差(N/mm2),当的计算值小于0.06时,取=0.06;
——合格判定系数。按下表取值。
3.对零星生产的预制构件或现场搅拌批量不大的混凝土,可采用非统计方法评定,验收批强度必须同时符合下列要求:
(4-30)
(4-31)
4.当对混凝土的试件强度代表性有怀疑时,可采用从结构、构件中钻取芯样或其他非破损检验方法,对结构、构件中的混凝土强度进行推定,作为是否应进行处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