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规 » 行业标准 » 正文

组合钢框木(竹)胶合板模板的安装与拆除工艺标准(403-1996)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4-12-30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混凝土网
核心提示:组合钢框木(竹)胶合板模板的安装与拆除工艺标准(403-1996)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现浇混凝土框架(包括框架剪力墙)、剪力墙及筒体结构模板施工。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钢框木(竹)胶合板块:长度为900、1200、1500、1800和2400mm;宽度为300、450、600和750mm。宽度为100、150和200mm的窄条,配以组合钢模板。
    2.1.2  定型钢角模:阴角模150mm×150mm×900mm (1200、1500、1800mm);阳角模150×150×900mm(1200、1500、1800);可调阴角模250mm×250mm×900mm(1200、1500、1800mm)及可调T型调节模板,L型可调模板和连接角模等。
    2.1.3  连接附件:U形卡、扣件、紧固螺栓、钩头螺栓、L型插销、穿墙螺栓、防水穿墙拉杆螺栓、柱模定型箍。
    2.1.4  支撑系统:定型空腔龙骨(桁架梁)、碗扣立杆、横杆、斜杆、双可调早拆翼托、单可调早拆翼托、立杆垫座、立杆可调底座、模板侧向支腿、木方。
    2.1.5  脱模剂:水质隔离剂。
    2.1.6  工具:铁木榔头、活动(套口)板子、水平尺、钢卷尺、托线板、轻便爬梯、脚手板、吊车等。
    2.2  作业条件:
    2.2.1  模板设计:
    2.2.1.1  确定所建工程的施工区、段划分。根据工程结构的形式、特点及现场条件,合理确定模板工程施工的流水区段,以减少模板投入,增加周转次数,均衡工序工程(钢筋、模板、混凝土工序)的作业量。
    2.2.1.2  确定结构模板平面施工总图。在总图中标志出各种构件的型号、位置、数量、尺寸、标高及相同或略加拼补即相同的构件的替代关系并编号,以减少配板的种类、数量和明确模板的替代流向与位置。
    2.2.1.3  确定模板配板平面布置及支撑布置。根据总图对梁、板、柱等尺寸及编号设计出配板图,应标志出不同型号、尺寸单块模板平面布置,纵横龙骨规格、数量及排列尺寸;柱箍选用的形式及间距;支撑系统的竖向支撑、侧向支撑、横向拉接件的型号、间距。预制拼装时,还应绘制标志出组装定型的尺寸及其与周边的关系。
    2.2.1.4  绘图与验算:在进行模板配板布置及支撑系统布置的基础上,要严格对其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进行验算,合格后要绘制全套模板设计图,其中包括:模板平面布置配板图,分块图、组装图、节点大样图、零件及非定型拼接件加工图。
    2.2.1.5  轴线、模板线(或模边借线)放线完毕。水平控制标高引测到预留插筋或其它过渡引测点,并办好预检手续。
    2.2.3  模板承垫底部,治模板内边线用1∶3水泥砂浆,根据给定标高线准确找平。外墙、外柱的外边根部,根据标高线设置模板承垫木方,与找干砂浆上平交圈,以保证标高准确和不漏浆。
    2.2.4  设置模板(保护层)定位基准,即在墙、柱主筋上距地面5~8cm,根据模板线,按保护层厚度焊接水平支杆,以防模板水平位移。
    2.2.5  柱子、墙、梁模板钢筋绑扎完毕;水电管线、预留洞。预埋件已安装完毕,绑好钢筋保护层垫块,并办完隐预检手续。
    2.2.6  预组拼装模板:
    2.2.6.1  拼装模板的场地应夯实平整,条件允许时应设拼装操作平台。
    2.2.6.2  按模板设计配板图进行拼装,所有卡件连接件应有效的固紧。
    2.2.6.3  柱子、墙体模板在拼装时,应预留清扫口、振捣口。
    2.2.6.4  组装完毕的模板,要按图纸要求检查其对角线、平整度、外型尺寸及紧固件数量是否有效、牢靠。并徐刷脱模剂,分规格放。
 
施工工艺
    3.1  柱模板安装工艺:
    3.1.1  单块就位组拼工艺流程:
搭设安装架子 → 第一层模板安装就位 → 检查对角线、垂直和位置 → 安装柱箍
 
第二、三等层柱模板及柱箍安装 → 安有梁口的柱模板 → 全面检查校正 → 群体固定
    3.1.2  单块安装柱模板施工要点:
    3.1.2  回先将柱子第一层四面模板就位组拼好,每面带一阴角模或连接角模,用U形卡反正交替连接。
    3.1.2.2  使模板四面按给定柱截面线就位,并使之垂直,对角线相等。
    3.1.2.3  用定型柱套箍固定,楔板到位,销铁插牢。
    3.1.2.4  以第一层楼板为基准,以同样方法组拼第二、三层,直至到带梁口柱模板。用U形卡对竖向、水平接缝反正交替连接。在适当高度进行支撑和拉结,以防倾倒。
    3.1.2.5  对模板的轴线位移、垂直偏差、对角钱、扭向等全面校正,并安装定型斜撑,或将一般拉杆和斜撑固定在预先埋在楼板中的钢筋环上,每面设两个拉(支)杆,与地面呈45°。以上述方法安装一定流水段的模板。检查安装质量,最后进行群体的水平拉(支)杆及剪刀支杆的固定。
    3.1.2.6  将柱根模板内清理干净,封闭清理口。
    3.1.3  单片预组拼柱模板工艺流程:
单片预组拼柱组拼 → 第一片柱模就位 → 第二片柱模就位用角模连接 →
 
安装第三、四片柱模 → 检查柱模对角线及位移并纠正 → 自下而上安装柱箍并做斜撑 →
 
全面检查安装质量 → 群体柱模固定
 
    3.1.4  单片在组拼模板安装施工要点:
    3.1.4.1  单片模板,一柱四片,每片带一角模。组拼时相邻两块板的每一孔都要用U形卡卡紧。大截面柱模设圆型龙骨时,用钩头螺栓外垫蝶形扣件与平板边肋孔卡紧。设空腹方钢龙骨时,用定型钢卡与平面板边胁长孔卡紧。模板组拼要按图留设清扫口,组装完毕要检查模板的对角钱、平整度和外形尺寸,并编号、涂刷脱模剂、分规格堆放。
    3.1.4.2  吊装就位第一片模板,并设临时支撑或用铅丝与柱主筋绑扎临时固定。
    3.1.4.3  随即吊装第二片柱模,用阴角模(或连接角模)与第一块柱模连接呈L形。并用U形卡卡紧模板边肋与角模一翼,作好支撑或固定。
    3.1.4.4  如上述完成第三、四片柱模的吊装就位与连接,使之呈方桶型。
    3.1.4.5  自下而上安装柱套箍,要求同3.1.3.3,较正柱模轴线位移、垂直偏差、截面、对角钱。并做支撑,同3.1.3.5。
    3.1.4.6  以上述方法安装一定流水段柱模后,全面检查安装质量后,并做群体的水平拉(支)杆及剪力支杆的固定。
    3.1.5  整体预组拼柱模板安装工艺流程:
组拼整体柱模板并检查 → 吊装就位 → 安装支撑 → 全面质量检查 → 柱模群体固定
 
    3.1.6  整体预组拼柱模板安装施工要点:
    3.1.6.1  吊装前,先检查整体预组拼的柱模板上下口的截面尺寸、对角线偏差,连接件、卡件、柱箍的数量及紧固程度。检查柱筋是否有有碍柱模的套装,并用铅丝将柱顶筋先绑拢在一起,以利柱模从顶部套入。
    3.1.6.2  当整体柱模安装于基准面上,模板下口服线后,用四根斜撑或带有花篮螺栓的缆风绳与柱顶四角连接,另一端锚于地面,校正其中心线、柱边线、柱模桶体扭向及垂直后,支撑固定。当柱高超过6m时,不宜单根支撑,宜几根柱同时支撑连成构架。
    3.1.6.3  梁柱模板分两次支设时,最上一层模板应保留不拆,以利于二次支梁柱模板的连接,与接槎通顺。
    3.2  墙模板安装工艺:
    3.2.1  墙模板单块就位组拼安装工艺流程:
组装前检查 → 安装门窗口模板 → 安装第一步模板 (两侧) → 安装内钢楞 →
 
调整模板平直 → 调整模板平直 → 安装第二步至顶部两侧模板 → 安装内钢楞调平直 →
 
安装穿墙螺栓 → 安装外钢楞 → 加斜撑并调模板平直 → 与柱、墙、楼板模板连接
 
    3.2.2  墙模板单块就位组拼安装施工要点:
    3.2.2.1  在安装模板前,按位置线安装门窗洞口模板,与墙体钢筋固定,并安装好预埋件或木砖等。
    3.2.2.2  安装模板宜采用墙两侧模板同时安装。第一步模板边安装锁定边插入穿墙或对拉螺栓和套管,并将两侧模对准墙线使之稳定,然后用钢卡或碟形扣件与钩头螺栓固定于模板边助上,调整两侧模的平直。
    3.2.2.3  用同样方法安装其它若干步模板到墙顶部,内钢楞外侧安装外钢楞,并将其用方钢卡或蝶形扣件与钩头螺栓和内钢楞固定,穿墙螺栓由内外钢楞中间插入,用螺母将蝶形扣件拧紧,使两侧模板成为一体。安装斜撑,调整模板垂直,合格后,与墙、柱、楼板模板连接。
    3.2.2.4  钩头螺栓、穿墙螺栓、对接螺栓等连接件都要连接牢靠,松紧力度一致。
    3.2.3  预拼装墙模板工艺流程:
安装前检查 → 安装门窗口模板 → 一侧墙模吊装就位 → 安装斜撑 →
 
插入穿墙螺栓及塑料套管 → 清扫墙内杂物 → 安装就位另一侧墙模板 → 安装斜撑 →
 
穿墙螺栓穿过另一侧墙模 → 调整模板位置 → 紧固穿墙螺栓 → 斜撑固定 → 与相邻模板连接
 
    3.2.4  预拼装墙模板安装施工要点:
    3.2.4.1  检查墙模板安装位置的定位基准面墙线及墙模板编号,符合图纸后,安装门窗口等模板及预埋件或木砖。
    3.2.4.2  将一侧预拼装墙模板按位置线吊装就位,安装斜撑或使工具型斜撑调整至模板与地面呈75°,使其稳定座落于基准面上。
    3.2.4.3  安装穿墙或对拉螺栓和支固塑料套管。要使螺栓杆端向上,套管套于螺杆上,清扫清模内杂物。
    3.2.4.4  以同样方法就位另一侧墙模板,使穿墙螺栓穿过模板并在螺栓杆端戴上扣件和螺母,然后调整两块模板的位置和垂直,与此同时调整斜撑角度,合格后,固定斜撑,紧固全部穿墙螺栓的螺母。
    3.2.4.5  模板安装完毕后,全面检查扣件、螺栓、斜撑是否紧固、稳定,模板拼缝及下口是否严密。
    3.3  梁模板安装工艺:
    3.3.1  梁模板单块就位安装工艺流程:
弹出梁轴线及水平线并复核 → 搭设梁模支架 → 安装梁底楞或梁卡具 → 安装梁底模板 →
 
梁底起拱 → 绑扎钢筋 → 安装侧梁模 → 安装另一侧梁模 →
 
安装上下锁口楞、斜撑楞及腰楞和对拉螺栓 → 复核梁模尺寸、位置 → 与相邻模板连固
 
    3.3.2  梁模板单块就位安装施工要点:
    3.3.2.1  在柱子混凝土上弹出梁的轴线及水平线(梁底标高引测用),共复核。
    3.3.2.2  安装梁模支架之前,首层为土壤地面时应平整夯实,无论首层是土壤地面或楼板地面,在专用支柱下脚要铺设通长脚手板,并且楼层间的上下支座应在一条直线上。支柱一般采用双排(设计定),间距以60~100cm为宜。支柱上连固10cm×10cm木楞(或定型钢楞)或梁卡具。支柱中间和下方加横杆或斜杆,立杆加可调底座。
    3.3.2.3  在支柱上调整预留梁底模板的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后,拉线安装梁底模板并找直,底模上应拼上连接角模。
    3.3.2.4  在底模上绑扎钢筋,经验收合格后,清除杂物,安装粱侧模板,将两侧模板与底板连接角模用U形卡连接。用梁卡具或安装上下锁口楞及外竖楞,附以斜撑,其间距一般宜为75cm。当粱高超60cm时,需加腰楞,并穿对拉螺栓(或穿墙螺栓)加固。侧梁模上口要拉线找直,用定型夹子固定。
    3.3.2.5  复核检查梁模尺寸,与相邻梁柱模板连接固定。有楼板模板时,在梁上连接阴角模,与板模拼接固定。
    3.3.3  梁模板单片预组合模板安装工艺流程:
弹出梁轴线及水平线并做复核 → 搭设梁模支架 → 预组拼模板检查 → 底模吊装就位安装
 
起拱 → 侧模安装 → 安装侧向支撑或梁夹固定 → 检查梁口平直模板尺寸 →
 
卡梁口卡 → 与相邻模板连固
 
    3.3.4  梁模板单片预组合模板安装施工要点:检查预组拼模板的尺寸、对角钱、平整度、钢楞的连接、吊点的位置及梁的轴线及标高,符合设计要求后,先把梁底模吊装就位于支架上,与支架连固并起拱。分别吊装梁两侧模板,与底模连接。安装侧支撑固定,检查梁模位置、尺寸无误后,再将钢筋骨架吊装就位,或在梁模上绑扎入模就位。卡上梁上口卡,与相邻模板连固。其操作细节要点同单块就位安装工艺。
    3.3.5  梁模整体预组合模板安装工艺流程:
弹出梁轴线及水平线并做复核 → 搭设梁模支架 → 梁模整体吊装就位 →
 
梁模与支架连固 → 复核梁模位置尺寸 → 侧模斜撑固定 → 上梁目口
 
    3.3.6  梁模整体预组合模板安装施工要点:复核梁模标高及轴线,搭设双排梁换支架。短向两支柱间安装木(钢)楞。梁底模长向连固通长钢(木)楞,以增加底模整体性,便于吊装。复核预组合梁模的尺寸。连接件、钢楞及吊点位置,进行试吊。吊运时,梁模上口加支撑,以增加整体刚度。吊装就位,校正梁轴线、标高、梁模底两边长纵楞,与支架横楞固定。梁侧模用斜撑固定。
    3.4  楼板模板安装工艺:
    3.4.1  楼板模板单块就位安装工艺流程:
搭设支架 → 安装横纵钢 (木) 楞 → 调整楼板下皮标高及起拱 →
 
铺设模板块 → 检查模板上皮标高、平整度
 
    3.4.2  楼板模板单块就位安装工艺施工要点:
    3.4.2.1  支架搭设前楼地面及支柱托脚的处理同3.2.2.1的有关内容。支架的支柱(可用早拆翼托支柱从边垮一侧开始,依次逐排安装,同时安装钢(木)楞及横拉杆,其间距按模板设计的规定。一般情况下支柱间距为80~120cm,钢(木)楞间距为60~120cm,需要装双层钢(木)楞时,上层钢(木)楞间距一般为 40~60cm。
    3.4.2.2  支架搭设完毕后,要认真检查板下钢(木)楞与支柱连接及支架安装的牢固与稳定,根据给定的水平线,认真调节支模翼托的高度,将钢(木)楞找平。
    3.4.2.3  铺设定型组合钢框竹(木)模板块:先用阴角模与墙模或梁模连接,然后向垮中铺设平模。相邻两块模板用U形卡满安连接。U形卡紧方向应反正相间,并用一定数量的钩头螺栓(或按设计)与钢楞连接。亦可用U形卡预组拼单元片模再铺设,以减少仰面,在板面下作业。最后对于不够整模数的模板和窄条缝,采用拼缝模或木方嵌补,但拼缝应严密。
    3.4.2.4  平模铺设完毕后,用靠尺、塞尺和水平仪检查平整度与楼板底标高,并进行校正。
 
模板拆除施工工艺
    4.1  模板拆除的一般要点:
    4.1.1  侧模拆除: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后,方可拆除。
    4.1.2  底模及冬季施工模板的拆除,必须执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的有关条款。作业班组必须进行拆模申请经技术部门批准后方可拆除。
    4.1.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模板的拆除,除执行4.1.2条的规定外,侧模应在预应力张拉前拆除;底模应在结构构件建立预应力后拆除。
    4.1.4  已拆除模板及支架的结构,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等级后方允许承受全部使用荷载;当施工荷载所产生的效应比使用荷载的效应更不利时,必须经核算,加设临时支撑。
    4.2  模板拆除的一般要点:
    4.2.1  拆装模板的顺序和方法,应按照配板设计的规定进行。若无设计规定时,应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拆不承重的模板,后拆承重部分的模板;自上而下,支架先拆侧向支撑,后拆竖向支撑等原则。
    4.2.2  模板工程作业组织,应遵循支模与拆模统由一个作业班组执行作业。其好处是,支模就考虑拆模的方便与安全,拆模时,人员熟知情况,易找拆模关键点位,对拆模进度、安全、模板及配件的保护都有利。
    4.3  楼板、梁模板拆除工艺:
    4.3.1  工艺流程:
拆除支架部分水平拉杆和剪力撑 → 拆除梁连接件及侧模板 →
 
下调楼板模板支柱顶翼托螺旋2~3m,使模下降 →
 
分段分片拆除楼板模板、钢 (木) 楞及支柱 → 拆除梁底模板及支撑系统
 
    4.3.2  拆除工艺施工要点:
    4.3.2.1  拆除支架部分水平拉杆和剪刀撑,以便作业。而后拆除梁与楼板模板的连接角模及梁侧模板,以使两相邻模板断连。
    4.3.2.2  下调支柱顶翼托螺杆后,先拆钩头螺栓,以使钢框竹编平模与钢楞脱开。然后拆下U形卡和L形插销,再用钢钎轻轻撬动钢框竹编模板,或用木锤轻击,拆下第一块,然后逐块逐段拆除。切不可用钢根或铁锤猛击乱撬。每块竹编模板拆下时,或用人工托扶放于地上,或将支柱顶翼托螺杆再下调相等高度,在原有钢楞上适量搭设脚手板,以托住拆下的模板。严禁使拆下的模板自由坠落于地面。
    4.3.2.3  拆除梁底模板的方法大致与楼板模板相同。但拆除跨度较大的梁底模板时,应从跨中开始下调支柱顶翼托螺杆,然后向两端逐根下调,再按4.3.2.2条要求做后续作业。拆除梁底摸支柱时,亦从跨中向两端作业。
    4.4  柱子模板拆除工艺:
    4.4.1  分散拆除工艺流程:
拆除拉杆或斜撑 → 自上而下拆掉 (穿柱螺栓) 或柱箍 →
 
拆除竖楞,自上而下拆钢框竹编模板 → 模板及配件运输维护
 
    4.4.2  分片拆模工艺流程:
拆掉拉杆或斜撑 → 自上而下拆掉柱箍 →
 
拆掉柱连接角一侧U形卡,分二片或四片拆离 → 吊运片模板
 
    4.4.3  柱模拆除要点:
    4.4.3.1  分散拆除柱模时,应自上而下、分层拆除。拆除第一层时,用木锤或带橡皮垫的锤向外侧轻击模板上口,使之松动,脱离柱混凝土。依次拆下一层模板时,要轻击模边肋,切不可用撬根从柱角撬离。拆掉的模板及配件用滑板滑到地面或用绳子绑扎吊下。
    4.4.3.2  分片拆除柱模板时,要从上口向外侧轻击和轻撬连接角模,使之松动。要适当加设临时支撑或在柱上口留一个松动穿墙螺栓,以防整片柱模倾倒伤人。
    4.5  墙模拆除工艺:
    4.5.1  墙模分散拆除工艺流程:
拆除斜撑 → 自上而下拆掉穿墙螺栓及外楞 → 分层自上而下拆除内楞及竹编模板 →
 
模板及配件运输及维护
 
    4.5.2  墙模整体拆除工艺流程:
拆除穿墙螺栓 → 调节三角斜支腿丝框使底脚离开地面 →
 
拆除组拼大模板端接缝处连接窄条模板 → 敲击组拼大模立楞上端,使之脱离墙体 →
 
用撬棍撬组拼大模底边肋,使之全部脱离墙体 → 吊运组拼大模
 
    4.5.3  墙模拆除工艺施工要点:
    4.5.3.1  分散拆除墙模的施工要点与柱模分散拆除相同。只是在拆各层单块模板时,先拆墙两端接缝窄条模板,然后再向墙中心方向逐块拆除。
    4.5.3.2  整拆墙体组拼大模板,在调节三角斜支腿丝杠使地脚离地时,以模板脱离墙体后与地面呈75°为宜。无工具型斜支腿时,拆掉斜撑后,拆除穿墙螺栓时,要留下最上排和中排的部分螺栓,使之松开但不退掉螺母和扣件,在模板撬离时,以防倾倒。
 
质量标准
    5.1  保证项目:模板及其支架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其支承部分应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如安装在基土上,基土必须坚实,并有排水措施。对湿陷性黄土,必须有防水措施;对冻胀士,必须有防冻融措施。
    检查方法:对照模板设计,现场观察或尺量检查。
    5.2  基本项目
    5.2.1  接缝宽度不得大于1.5mm。
    检查方法:观察和用楔形塞尺检查。
    5.2.2  模板表面清理干净,并采取防止粘结措施。模板上粘浆和满刷隔离剂的累计面积,墙板应不大于1000cm2;柱、梁应不大于400cm2。
    检查方法:观察和用尺量计算统计。
    5.3  允许偏差项目,见表4-3。
                                                                     表4-3
允许偏差 (mm)
单层、多层 高层框架 多层大模 高层大模
墙、梁、柱轴线位移 5 3 5 3 尺量检查
标    高 ±5 +2  -5 ±5 ±5 用水准仪或拉线和尺量检查
墙、柱、梁截面尺寸 +4  -5 +2  -5 ±2 ±2 尺量检查
每层垂直度 3 3 3 3 用2m托线板检查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2 2 2 2 用直尺和尺量检查
表面平整度 5 5 2 2 用2m靠尺和塞尺检查
预埋钢板中心线位移 3 3 3 3
 埋管预留孔中心线位移 3 3 3 3
中心线位移 2 2 2 2 拉线和尺量检查
外露长度 +10  0 +10  0 +10  0 +10  0
中心线位移 10 10 10 10
截面内部尺寸 +10  0 +10  0 +10  0 +10  0
每层垂直度 3 3 3 3 用2m托线板检查
 
成品保护
    6.1  预组拼的模板要有存放场地,场地要平整夯实。模板平放时,要有木方垫架。立放时,要搭设分类模板架,模板触地处要垫木方,以此保证模板不扭曲不变形。不可乱堆乱放或在组拼的模板上堆放分散模板和配件。
    6.2  工作面已安装完毕的墙、柱模板,不准在吊运其它模板时碰撞,不准在预拼装模板就位前作为临时椅靠,以防止模板变形或产生垂直偏差。工作面已安装完毕的平面模板,不可做临时堆料和作业平台,以保证支架的稳定,防止平面模板标高和平整产生偏差。
    6.3  拆除模板时,不得用大锤、撬棍硬碰猛撬,以免混凝土的外形和内部受到损伤。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7.1  梁、板模板:梁、板底不平、下挠;梁侧模板不平直;梁上下口涨模:防治的方法是,梁、板底模板的龙骨、支柱的截面尺寸及间距应通过设计计算决定,使模板的支撑系统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作业中应认真执行设计要求,以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模板变形。模板支柱应立在垫有通长木板的坚实的地面上,防止支柱下沉,使梁、板产生下挠。梁、板模板应按设计或规范起拱。梁模板上下口应设销口楞,再进行侧向支撑,以保证上下口模板不变形。
    7.2  柱模板:
    7.2.1  涨模、断面尺寸不准:防治的方法是,根据柱高和断面尺寸设计核算柱箍自身的截面尺寸和间距,以及对大断面柱使用穿柱螺栓和坚向钢楞,以保证柱模的强度、刚度足以抵抗混凝土的侧压力。施工应认真按设计要求作业。
    7.2.2  柱身扭向:防治的方法是,支模前先校正柱筋,使其首先不扭向。安装斜撑(或拉锚),吊线找垂直时,相邻两片柱模从上端每面吊两点,使线坠到地面,线坠所示两点到柱位置线距离均相等,即使柱模不扭向。
    7.2.3  轴线位移,一排柱不在同一直线上:防治的方法是,成排的柱子,支模前要在地面上弹出柱轴线及轴边通线,然后分别弹出每柱的另一方向轴线,再确定柱的另两条边线。支模时,先立两端柱模,校正垂直与位置无误后,柱模项技通线,再支中间各柱模板。柱距不大时,通排支设水平拉杆及剪刀撑,柱距较大时,每柱分别四面支撑,保证每柱垂直和位置正确。
    7.3  墙模板:
    7.3.1  墙体厚薄不一,平整度差:防治方法是模板设计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龙骨的尺寸和间距、穿墙螺栓间距、墙体的支撑方法等在作业中要认真执行。
    7.3.2  墙体烂根,模板接缝处跑浆;防治方法是,模板根部砂浆找平塞严,模板间卡固措施牢靠。
    7.3.3  门窗洞口混凝土变形:产生的原因是,门窗模板与墙模或墙体钢筋固定不牢,门窗模板内支撑不足或失效。
    7.4  钢框木竹胶合板模板在使用过程中应加强管理。支、拆模及运输时,应轻搬轻放;发现钢框和加劲肋有损坏变形,应及时修理;模板分类分规格码放,对钢框、钢肋要定期涂刷防锈漆;对木竹胶合板的侧面、切割面、孔壁,应用封边漆封闭。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8.1  模板工程技术交底记录。
    8.2  模板工程预检记录。
    8.3  模板工程质量评定。
 
 
[ 法规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